来源:石家庄画室时间:2019-10-14 16:23浏览次数:0
色彩搭配的冷暖相互关系,即补色相互关系。人们对色彩搭配的明与暗、冷与暖正确理解起来并不会太难。如红色的光源射过来,物块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调,冷色调也即如此。疑问在物块的背光部下又有什么色彩搭配呢?通常零基础初学者会再此经常出现许多疑问,许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的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显示画面画得又脏又燥。
这说明某些人尚未熟练掌握色彩搭配光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因此,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搭配的提升。那么,暗部到底应是一种什么颜色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相互关系来画暗部色彩搭配。殊不知补色是客观性自然现象导致的,还是主观性的人为处理的呢?下面例举人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两个科学的例子来诠释这个疑问。
人的眼球视觉系统结构特征是由这两种细胞组合而成。一种是眼球里专司光感应的视网膜上的圆柱形细胞(或称棒状细胞),它比较敏感于黑、白的吸收和补充;一种是眼球里视网膜上针对瞳孔的光感应—黄斑上的专司感色(亦能光感应) 的圆锥细胞(亦称简状细胞),它比较敏感于色彩搭配冷暖的吸收和补充。
人的眼睛生理导致了对色彩搭配的冷暖明暗度要求,如同人的身体对温度的要求一般,太热了想阴凉一点,太冷了想暖和一点,光源太强就想弱一点,太弱了又想强一点。而人的视觉系统看太暖的色彩搭配时间长了,就想看点冷的,看太冷的色彩搭配时间长了就想点暖的才舒服。这是人的视觉系统上的正常值要求,这类要求构成人的视觉系统上的补色现象。
当你长期性注目于阳光(白光),随后再看其他东西的情况下,你的眼前就必将偏暗,而看不清楚其他东西。这是你的眼中的圆柱形细胞受到白光的剧烈刺激性以后,对于白光已经疲于感觉,无法吸收,而急需吸收另一种光源来加以补充和调整,使其缓解疲劳。这时,你对暗就比较敏感,反之,就是另外一种要求。
这是无色系统里的互补性,也是黑和白之间的互补性。在有色系统里,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白的物块平面上,放一块鲜艳明亮的红布,你长时间目不转睛盯着红布,在眼睛盯得很疲惫的情况下,突然将视线挪开,你就会明显地发现,有一轮廓与刚才那块红布相似的幻影,殊不知,这个幻影的色彩搭配已不再是鲜红的,而变成青绿味了。这在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系统残象的基本原理,也是眼睛中圆锥细胞疲于刺激性后的补充和调整。
由于这类眼球视网膜结构特征细胞的生理原因。比如你在洗照片的暗室里工作,因暗室里用的是暗淡红光,当你工作完成走出暗室时,外面的光源就显得格外明亮,而且看白的物块都带青绿味。这完全是眼球视网膜结构特征细胞比较敏感于光和色的补色。
大自然色彩冷暖互补性现象经常可以看到。当早晨日出之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大自然物体的任何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暗部都难免会地呈现有绿青味。随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
尤其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在夕阳橙红、橙黄的光源照射下,任何天空中的晚霞及任何物体受光面,都笼罩上橙红或橙黄色,暗部都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青绿或紫青味。这种色彩冷暖、明暗强烈的补色现象,人的肉眼能看得一清二楚。彩照、彩色影视中的场面也科学地证明了色彩的互补性现象。
以上这种补色现象在色彩训练及色彩绘画上应用极广。我们的水粉静物多在室内写生,补色关系远不及野外大自然中强烈。但在光源、色彩冷暖强弱的情况下,任何色彩均离不开补色的因素,若忽视对补色的应用,只知道暗部加重加黑,那么画面上的色彩效果就必然会缺乏对比而觉得沉闷和死板。